学中医到现在,已经有很多朋友可以非常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有痰湿了——胖大舌,舌头上有厚腻的舌苔,舌头旁边有齿痕,经常感到身体四肢沉重、容易困倦、腹部肥满、痰多、胸闷等。
而且也经常看我在公号里写千年祛痰古方温胆汤。温胆汤为祛痰剂,具有理气化痰,和胃利胆的功效。主治胆郁痰扰证。症见胆怯易惊,头眩心悸,心烦不眠,夜多异梦;或呕恶呃逆,眩晕,癫痫。苔白腻,脉弦滑。
组方:茯苓30克,陈皮6克,法半夏6克,竹茹6克,枳实6克,炙甘草6克。(剂量来自罗大伦《舌诊》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)
这个剂量我比较推荐,除痰湿的效果很好。
从读者发来的医案可以知道,温胆汤治疗的疾病和症状远不止以上这些。小到咳嗽,大到癫痫,只要是痰湿引起的疾病,温胆汤都可以治疗,所以在公号里常被大家称为神方。
温胆汤除痰湿的效果自不必说,但是有个问题,就是药不能停。经常泡脚的朋友就会发现,泡温胆汤期间,自己的状态很好,厚腻的舌苔也很快就下去了。有些常年有痰的人,痰也少了。可是只要一不泡,没多久之前的症状就又全部回来了,好像不能断根儿。
这是为啥呢?因为温胆汤治的就不是根儿啊。
这个就要从痰湿形成的根源说起了。张景岳先生在《景岳全书》里有一篇章节,专门讲的就是痰饮。如果翻译成白话文,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:
“痰饮这个问题呀,在经典名著《黄帝内经》中都没有被正经提到过,就可想而知痰饮就不算是个病。可是自从张仲景先生讲到痰以后,后世的医家张口闭口地讲痰,不是说什么痰火上扰啊,就是痰湿生怪病啊,还有很多人把痰说成是百病之母。
那既然痰饮是这么可怕的病,为何《内经》里压根儿没说呢?不是黄帝疏忽了,而是痰之所以会成为病,一定有它形成的原因——比如因风,或者因火。既然是因风或者是因火才生的痰,所以不必管它,只需要清风或者清火,那么痰就自然被清除了。
还有很多医家说,痰因虚实而生。那既然都知道病因了,我们就去治虚实,等把虚实治好了,痰不也就自然没有了么。
这样顺着病因治,才能把痰治好,把病治好。如果我们反着来,只是一味地除痰,那即使把痰除干净了,体内的风、火都还在,虚实也没有自己就好的,后面还会再生痰。”
“故《内经》之不言痰者,正以痰非病之本,而痰为病之标耳。”
张景岳先生说,我跟你们说句实在话吧,痰不是病的本源,只是病的结果。如果我们只是除痰,就是治标而不治本啊。
那治痰之本在哪里呢?张景岳先生又说:“五脏生病了,都会生痰,但是论到根本,无非就是脾或者肾。
脾主水湿代谢,如果脾的代谢功能变差,湿气不除,停留在身体里日久积痰。而肾为水,肾水泛滥也会成为痰饮。所以说,痰不化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脾,而痰形成的根本,则在于肾。因此,只要是痰证,必与此二脏有关系。”
如果一个人脾胃本身不虚,只是偶尔因为饮食过度而产生的痰湿,用二陈汤或者温胆汤除去湿滞,痰自然也就没有了。
但如果这个人本身脾胃虚弱,那就很容易有水湿滞留,所以想要治本,必先强健脾胃。脾胃强健了,有的时候都不用除痰,痰湿也会自己化掉。
脾胃虚弱的人,多半食欲不振、精神倦怠,或者胃脘痞闷。对于这种情况,张景岳先生建议的用方为六君子汤。
组方:党参9克,白术9克,茯苓9克, 炙甘草6克, 陈皮3克,半夏4.5克。(方剂来自《医学正传》,剂量仅供参考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)。
功效为益气健脾,燥湿化痰。主治:脾胃气虚兼痰湿证。症见食少便溏,胸脘痞闷,呕逆等。
如果不但脾虚,还有胃寒的症状,比如吃了冷东西就胃痛,容易恶心呕吐等,就可以用理中丸(中成药)。功效为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。
肾虚也会生痰,张景岳先生推荐的药为六味地黄丸或者是左归丸。要是出现阳虚怕冷的症状,那就用金匮肾气丸或者桂附地黄丸。这些药都有中成药卖,非常方便。
如果你现在舌苔已经很厚腻,可以一边用温胆汤泡脚,一边服用补益脾肾的中成药,然后等厚腻的舌苔消失后,再接着吃一阵子补药。来强健脾胃,补益肾气,防止新的痰饮产生。
现在各地都在梅雨季节,正是湿盛的时候,大家普遍觉得身子重,头晕头胀没精神。因此现在也正是除湿健脾的好时候,赶紧用张景岳先生建议的办法试试看吧。但愿我今天说的,不算太晚。。。。。